宝木聊邮市(九)

作者:宝木,

上半年新邮喜忧参半的表现,让集藏者和投资者对持续3年半的缩量成果半信半疑,毕竟从2020年上半年的新邮数据来看,不少套票的发行量已低于800万套,如果摒弃上个世纪70-80年代高低面值发行量翘脚的因素,单纯就本外埠常用面值套票进行比照,那么800万套的这个数字基本上就是40年前的水准了,而这也勾起了笔者对青年时代初集邮时的回忆。
1979年集邮活动恢复,笔者在之前已开始集邮,但囿于社会大环境与经济条件限制,只能偷偷收集信销票,直到80年代初信销票依然是收集的首选,因当时的环境,信销票很难收集到高面值票,尤其是漂洋过海的高面值信销票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最先入手的自然是面值低(本埠与外埠平信邮资)的套票,特别是单枚成套与4枚之内的低值套票,这种习惯持续至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购买成套新票成为集藏主流后才改变,因此,笔者对低面值套票情有独钟,也是后来研究市场,判断新邮走势的一项参考指标,这其中单枚成套票的表现更重要,发行量、题材、版式和版别等因素往往影响着一套新邮发行后市场价格的定位与走向,当然发行量通常是最为关键的, 其次才是题材。
1977年-1983年,以本外埠常用面值为主的套票发行量通常在700-1000万枚之间,极个别的套票发行量高于(第一轮狗票之后的生肖邮票)或低于(J57和J6】发行量500万枚)这个范围,而大量低面值套票直到1985年末仍鲜见打折。因此今年上半年发行的几套新邮发行量降至800万套以下,依然不受市场待见而跌破面值。确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除了疫情导致社会活动受限的影响外,应该还有其他因素存在。一种可能就是集邮群体近年来的大幅萎缩,使得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但应该看到经过连续数年的新邮预订政策去水分操作后,这种临界点的误差率不会很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另一种可能就是集邮者和投资者对待新邮的信心问题了。


由此,继续缩量或许就能够“探底”市场的承受力了,而7月份发行的2 套新邮也确确实实地起到了这种摸底的效果。可以发现,“故宫博物院(2) ”与“新时代的浦东”套票的发行量大相径庭,前者为880万套,而后者仅为660万套,后者减掉25%的发行量,导致的结果就是发行后市场表现有了天填之别。8月中旬,“故宫博物院(2) ”套票价格在9元附近,而“新时代的浦东”套票价格为15元,两者的纯溢幅分别为66. 7%和150%, 差距十分明显。当然,“故宫博物院(2) ”小版张和小型张的发行量分别是110万版和650万枚,与上半年发行的“红楼梦(4) ”相差无几,因采用投资者喜欢的雕刻版而优于“红楼梦(4) ”, 所以“故宫博物院(2) ”市价定位略高,8月中旬小型张和小版张的价格分别为14. 8元和33元。


由于“新时代的浦东”邮票是临时增加发行,所以其大幅缩减的发行量更具意义,反映出管理层扭转新邮打折的坚定意志。而660万套发行量不仅刷新了2006年新邮发行的地量记录,也新晋为编年邮票中的套票最低发行量品种,造成面世伊始价格即高高在上。8月中旬,“新时代的浦东”全张票(含3套邮票)的价格为51元,高出面值183%, 呈现高开高走态势,表现不俗。


从今年前7个月公布的新邮计划发行量分析,逐步下降依然是主旋律,新邮缩量进行曲的步伐尚在延续,不排除后继新的地量品种出现的可能性,但根据40年来新邮发行量的起伏演绎看,经过近4年的连续减量之后,在660 万套基础上再大幅缩量的空间或许已十分有限,各位不妨拭目以待今年最后5个月的新邮计划发行量数据。

集邮圈经作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发表评论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