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发行《中国篆刻》特种邮票,邮票图案分别为战国·外司炉鍴、秦·宜阳津印、汉·朔宁王太后玺、唐·中书省之印,篆刻是由作为权力和凭证的古印玺发展而来,《中国篆刻》第一组邮票就是主要表现古代印玺,从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古代金属玺印开始,篆刻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明清时期金石篆刻艺术得到了复兴,形成各种风格流派,“篆刻”,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即先篆后刻,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邮票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印章收藏与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容铁设计,面值均为1.2元。邮票采用竖长票型,全方位展示了印章、印蜕、印面三部分,并采用古朴淡雅的宣纸色为背景,视觉层次立体,画面细节丰富,突出了中国篆刻艺术悠远浓厚的文化韵味。四枚邮票文物收藏地分别为北京、上海、重庆、北京;这三枚古官印和一枚随葬公印代表着权力和凭证选择当时印章使用地分别为河北保定易县、河南洛阳宜阳、陕西汉中宁强、陕西西安(晨阳)。
战国 印玺大多与青铜器上的铭文相合,由于各国文字各不相同,文字从象形上去发展,印形和文字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创作自由度。第一图展现的“战国·外司炉鍴”,铜印,通高9.5cm,为战国时期燕国官印,有观点认为它是负责铸造钱币的官员的官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地邮局:故宫邮政所,管辖邮局:王府井邮政支局,邮编:100006,印章燕印使用地原地邮局:高陌邮政支局,河北保定市易县高陌乡郎井村,邮编074202。

秦 丞相李斯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第一次把汉字方形结构定型,固定了部首和偏旁,把印玺名称也做出规定,天子用”玺“,臣民用”印“。第二图展现的“秦·宜阳津印”,铜印,印面纵横各2.3cm,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原地邮局:人民公园邮政支局,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北路279号,邮编:200003,印章秦印使用地原地邮局:韩城邮政支局,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西关街,邮编471642。

汉 端庄雄健、浑厚典雅是汉印的主流审美,王莽变法后,改用五字、六字、七字、九字印文。第三图展现的“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边长2.4cm,高2cm。东汉初建武七年,当时割据政权的首脑公孙述封隗嚣为朔宁王。该印是隗嚣称王时为其母亲镌刻的,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地邮局上清寺邮政支局,地址渝中区上清寺嘉陵桥西村83号,邮编400015,此印属汉代随葬公印,故选择出土地原地邮局:阳平关邮政所,地址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大桥头子龙新区,邮编724408。

唐宋 官印体积变大,某一时期禁止铸造铜制私印,私印仅限木雕,故流传下来的很少,唐宋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助推了文人雅士对印章的喜好,以前印玺讲究实用,鉴藏印、自用印、闲章,通过文人的参与私刻,唐宋的印章是从讲究实用向讲究艺术逐渐过渡。第四图展现的“唐·中书省之印”,铜印,印面5.7cm×5.6cm,通高3.9cm,为唐代中央官署官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地邮局:故宫邮政所,管辖邮局:王府井邮政支局,邮编:100006,印章唐印使用地原地邮局:北关邮政支局,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北关正街18号,邮编710014。

志号 | 2022-16 |
---|---|
(4-1) | 战国·外司炉鍴 1.20元 |
(4-2) | 秦·宜阳津印 1.20元 |
(4-3) | 汉·朔宁王太后玺 1.20元 |
(4-4) | 唐·中书省之印 1.20元 |
邮票规格 | 30X60毫米 |
齿孔度数 | 13.5×13度 |
整张枚数 | 12枚 8枚(2套) |
整张规格(版式一) | 150×210毫米 |
整张规格(版式二) | 200×150毫米 |
版 别 | 胶印(版式一采用局部压凸工艺) |
防伪方式 |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
设 计 者 | 容铁 |
印 制 厂 | 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 |
计划发行数量 | 邮票770万套, 小版90万版 |
集邮圈原创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抄袭